暑假,人无聊了,想的就多了。最后一篇碎碎念,下一篇应该会是JavaScript相关的文章。
一直以来一直在思考,什么叫随大流,是好还是不好。
以miku为例吧,她的人气应该是高到顶了吧,喜欢的人也是一片又一片。这么多人,形成了一大流,吸引着更多的人。
很多人,包括之前的我在内,都抱有这样的看法:喜欢的人太多,就体现不了我高冷。于是去寻找那些小众事物,号称自己本命。有的人或许真的凑巧找到了,但是,最后我还是发现,坦诚一些不是更好么。
近来的TV动画,每一季度总有一两部话题作,从之前的巨人,到后来东京吃货,这一季是黄段子,如风一般,来的快,去的更快。巨人或许还是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高人气,然而后两者我估计,不过是半年的人气罢了。
我不是想喷这些作品,只是觉得这样的现象很有意思。所谓天天在微博上被人喷的伪宅,在这样的事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,然而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么热烈的讨论,每一季新番似乎就寂寞了很多。
这事情,自然也是有极大的弊端,包括社会误解,媒体曲解——当然这些作品也未必就是那么优秀,有的确实该喷——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。
以上说的话题作只能是加引号的,真正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的,少之又少。
成为文化现象的,远有EVA,近有小圆(似乎也不是特别近了)。
而我纠结的,是我没法知道,这些作品究其根本到底是想要表达什么,是真的想和观众探讨人性,还是为了BD销量和观众探讨人性。尤其在商业化越来越成熟的今天,实在是无法分辨。东京食尸鬼,这昙花一现的一季话题,你要说它有在作品中探讨更深层次的东西,我也是无法反驳,毕竟每个人的主观倾向可以严重地影响一个人对作品的判断(所以果然人设要做的好一些么)。同样的,你要说小圆只是纯粹的讲一个魔法少女的故事,顺便卖个百合赚个BD钱,我似乎也没法反驳你。
然而这个时候我就想到了这样一个观点:动画不过是故事的一种表现方式。
因此动画也是艺术的一种类型,似乎不应该戴有色眼镜去评判。
然而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的判断,我认为依旧是商业化因素。商业化是支撑作品走的更远的动力,这点无可厚非,然而过于浓郁的商业氛围,大抵会影响像我这样的人对它的判断吧。假如小圆不卖百合,似乎也是难以想象的吧。当今日本动画业界,已经流水线化,每一季度的新番越来越多,这个产业成为了批量的生产线。于是设定雷同什么也越来越多,审美疲劳什么的也是很正常的事情。在这样快速的流水线制造中,似乎确实是难以去表达一些更玄乎的东西,个人还是认为这些玄乎的玩意儿还是要闭门造车的。
区区一千字不到,似乎完全不能表达我想要表达什么,大概是我的表达能力实在有限吧,嘛各位就当是乱谈来看吧,不必在意。